30-40(19/38)
这是姜家的亲外孙,姜老太爷极是看重,姜家益发看重她。老太太放不下当年的心结,但姜家各位夫人也都想跟这个姑子打好关系,纷纷都给捧场:“可不是,我家几个,都喜欢与杳娘一起玩。”“她们跟杳娘一起,我们是最放心的。”
“待过了这个坎,杳娘定也是个有福气的。”
有大家的帮衬,场面又喜庆吉祥了起来。
大家一团和气,只有老太太在上首忍耐着看沈夫人花团锦簇,看三夫人面上生光,看姜清杳温柔淑静。
想到她苦命的三娘还在夫家熬着,这辈子没个头,不由悲从中来。忍了一阵子,到底不想再看庶女沈夫人得意,只扶额道:“我头风犯了,你们玩吧,我歇一歇。”
老太太这个头风怎么回事,媳妇们都心知肚明。
三夫人很“捧场”:“娘快回去歇着,这里有我们呢。”
老太太臭着脸起身了,沈夫人也起身,恭送嫡母,不叫人挑出错来。
大夫人是嫡长媳,实在没办法,跟过去搀扶老太太:“我照顾娘。”
老太太岁虽心疼守寡的亲生三女儿,可到底也知道沈家对姜家不一样,沈夫人是个热灶,不能全让三房烧了。她终究也是心疼长子长媳的,使个眼色给大儿媳:“我没事,躺躺就好了,你妹妹难得回家,你做长嫂的,好好招待她。”
大夫人松口气,欣然回去了。
厅上,没有了老太太,气氛反而更好。
小一辈年纪小,虽也向往京城,但没什么敬畏心,对这姑姑也亲近,争着打听京城,一个个像好奇的小麻雀。就连姜清杳两个订了亲的堂妹,一开始还想矜持些,后面也忍不住加入了叽喳的行列。
沈夫人笑吟吟地,对娘家晚辈们非常慈爱。只是在端起茶盏润喉咙的间隙,不动声色地多看了姜清杳几眼。
姜清杳在这里其实是最显眼的。
说起来是她弄巧成拙。她不想冒头,所以穿得不刻意。但大家都把沈夫人视为京城来的贵宾,都想拿出最好的模样见她。小地方的思维就是当然要穿新衣。没有新衣就算是旧衣也要新浆洗一下,笔挺笔挺的,但有新衣肯定穿新衣。
姜家有钱,不穷,当然有新衣穿。
所以姜清杳本意是不想显眼,却反而显眼了。
遇事穿新衣这种操作,沈夫人懂,她小时候也是这样的。当然现在她在京城生活了这么多年了,讲究的已经是半新不旧的含蓄。
这么扫过去,年纪最大的姜清杳最符合她现在的眼光。
沈夫人悄悄瞅着,姜清杳果然如三夫人夸赞的那样,不争不抢,娴淑安静。
不管哪个妹妹提问,或者问了多么天真可笑的问题,她都抿着嘴笑,眸光中带着疼爱。沈夫人能感受到,这个侄女虽然青春娇美,却不喜欢和同辈姐妹争奇斗妍,反而像她这个长辈一样很享受这种天伦之乐的场景。
沈夫人暗暗点头。
姜清杳一直带着笑当陪客,该笑的时候就笑,该鼓掌的时候就鼓掌。这个家给了她一个富足的生活,她为这个家庭的团结和睦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也是应该的。
她同时还带着一种看客的超离感。
她很喜欢观察、揣摩。女孩子们当然单纯简单,基本上就是对京城的向往、对表哥的敬佩、对姑母的亲近。相比之下,诸位夫人和沈夫人这个小姑子之间的你来我往就有意思的多了。
有很多非常传统的价值观和礼数在这些女人的言语、眼神和肢体动作中表达了出来。
非常有意思,姜清杳观察得津津有味。